锦丰镇联兴村坐落于锦丰镇区,辖区面积3.7平方公里,现有71个村(居)民小组,建有沙钢新村、锦苑新村等4个居民集中区,总户数4810户,常住人口13193人,在社区办理暂住证的外来流动人口9330人,外来流动人口约占村总人口的71%。
1 我村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及总体特点
我村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约9330人,其中,男士6636人,女人2694人。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未登记在册和申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全村流动人口数目呈上升趋势。从暂住时间来看:居住一个月以下的834人,居住一个月至一年的4445人,居住一年以上的4885人。从从业结构看:主要从事一线工人、个体工商等工种和行业为主。从来自区域看:省内3029人,省外6301人。除此之外,我村流动人口还具备如下特征:①文化水平较低,法制意识比较薄弱。我村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经济进步水平低的欠发达的农村,受教育程度以中小学居多,法制意识相对薄弱。我村外来流动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文盲占4%,文化素质较低,对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认识比较低,进而给社会管理带来很多难点。②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我村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我省苏北的地级市和全国其它省(市、自治区)。在构成成分中,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即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为主,以中国大陆农村人口为主,以从事加工业、建筑业、餐饮行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为主。③居住分散,外来流动性大。流入我村的外来流动人口以出租房子居住最多,第二是居住在沙钢宿舍,其他居住在居民亲戚家的则数目极少,外来流动人口在我村不只居住地分散,而且外来流动性大,给管理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不便。
2 我村现行的外来人口管理方法
联兴村依托新市民事务窗口、房东协会、流动人口服务窗口,依据《张家港市新市民积分管理暂行方法》①、《苏州流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法》②的有关规定,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通过平时化的有序管理,力求打造人口流动相对稳定的管理规范。
3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户籍划分遭歧视 传统的“安土重迁”思想严重干扰现代文明的进步,人为区域分外来人口和当地居民,加剧了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很多外来人口的到来,也影响了社会治安的稳定。因为文化水平较低等缘由,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常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况,这样面对高消费与自己打工谋生艰辛,心理落差不言而喻③。②管理体制不完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涉及公安、计生、城管等多个部门,联兴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主如果借用新市民中心的暂住户管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等。但,两部门的运作和管理在理念和具体实行上存在差异性和局限性,单独实行有关的管理规范,各自有一套对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缺少有效的交流和协作,信息资源借助率低,信息浪费紧急。③教育漏洞。多年来,子女教育成为困扰外来人口的一个重大问题。基于户口限制,公办学校多数拒绝同意外来子弟入学,而一些外来人口子弟学校,学校条件、教学水平、教师素质远远落后。而外来人口的子女又会是城市进步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进步的可持续。然而在那种状况下培养出的建设者,必然会干扰整个城市的进步。④
4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①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建议政府加大对新市民中心的管理,健全规章政策,充分发挥其在外来人口的管理职能,加大村委会、居委会、有关部门、乡镇街道的配合协作,促进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②革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设。依托张家港市新市民共进协会联兴分会、联兴村房东协会平台,在新市民事务中心的指导和监督下,逐步达成对村外来流动人口的自治管理。包含深入知道外来人口的所需所求、综合信息的采集,帮助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普法、社会公德、卫生安全、维权等宣传教育工作。③构建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建议整理公安、新市民中心、计生等部门的外来流动人口的信息资源,打造全村流动人口数据库,实行一方采集,多方用的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准时更新信息,并当令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校对,打造集居住、治安、就业、就诊、计生等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④促进流动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用人单位对外来流动人口从业职员的职位培训,鼓励流动人口从业职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有哪些用途,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拓展职业技能培训。
注解:
①(张政发规〔2012〕3号).
②苏州人民政府令2011年第122号.
③心理歧视感是指农村人口到城市后面对城市文明和城市人的歧视所产生的自卑感,进而寻求一种补偿。不一样的是这种补偿在设计犯罪方总是是通过报复的方法表现出来的。日常,国内城市外来人口因为有的城市采取的对外面工作的行业工作限制、强行清退农民工等歧视性就业政策及对业主的侵犯行为缺少有效管理等,常常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他们的被歧视感相当强烈。中国社科院一位专家在同意记者采访时说,外来工在城市生活、工作中常常受挫,产生歧视感,诱发不同程度的认可危机和心理危机,从而成为潜在犯罪动因。当这种危机达到一定量时,就会致使极端的反社会行为.
④龚学勇:“论城镇外来人口管理”.